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
首页
/
/
种活“产业树” 喜结“幸福果”

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种活“产业树” 喜结“幸福果”

  • 分类:新闻中心
  • 作者:张尚武
  • 来源:湖南日报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11-09 14:37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;要因地制宜,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。

种活“产业树” 喜结“幸福果”

【概要描述】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;要因地制宜,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。

  • 分类:新闻中心
  • 作者:张尚武
  • 来源:湖南日报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11-09 14:37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

[来源:湖南日报 - 01版 头版 2020-10-26]

    ■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;要因地制宜,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。

    ■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办法,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、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。

    ■ 发展扶贫产业,重在群众受益,难在持续稳定。要延伸产业链条,提高抗风险能力,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,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。

    ——习近平

    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

        湖南贫困县多达51个,其中许多县戴着贫困帽20余年,在脱贫路上苦苦拼搏。

        自上世纪90年代起,各地扶贫资金重点扶持种养业,探索产业扶贫路。省农业农村厅调研显示,种活“产业树”并不容易,首先要“服水土”,其次要“勤浇灌”,还要在“链”上下功夫,才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。

        2013年11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,首次提出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,为产业扶贫指明着力的方向,增添了前进的动力。

        7年来,省委、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,大力推进产业扶贫,突出模式创新,提升贫困地区“造血”能力,带动35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,取得历史性成就。

        一个又一个贫困村,种活“产业树”,结出“幸福果”。广大贫困户融入产业链,挑上“金扁担”,奋起“拔穷根”。

因地制宜,培育扶贫产业带

       全省的贫困县,主要集中在武陵山、罗霄山两大片区。多年来,这些贫困地区在产业扶贫进程中,遭遇重重困难:产业难选择,项目难见效,风险难防范,贫困户难带动……

        打赢脱贫攻坚战,首先要根据当地实际,选准适合贫困农户发展的产业。

        2014年,精准扶贫全面铺开。省农业、扶贫等相关部门遵循“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”的原则,深入各地调研,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。

        按照“差异化竞争、特色化发展”原则,全省确定优质粮油、特色蔬菜、优质水果、品牌茶叶、特色养殖、特色林产品、道地药材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扶贫主导产业 。

        引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,省里每年安排5亿元项目资金,推广“四跟四走”模式,即资金跟着穷人走、穷人跟着能人走、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、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,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一个产业扶贫项目。

        “选择扶贫产业,要以贫困户增收为目标,要优先扶贫,避免‘扶富’。”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张志龙称,只有贫困户充分参与,扶贫产业才能迅速壮大。

        2015年,张志龙带领工作队,驻桂东县蛟洲村扶贫。工作队选择市场容量大、家家能实施的“两香四养”产业,帮扶贫困户种香芋、香菇,养鸡、养猪、养牛、稻田养鱼,村里的贫困户都有脱贫项目。

        “种香芋、养鸡,看似寻常,却并不简单。”村里的贫困户方志辉说,工作队给每户免费提供200只鸡苗,免费技术培训,防疫有保障,科学养鸡长得快,自己当年就纯赚5000元,一年脱贫成典型。

        尝到甜头,贫困户发展生产劲头高涨。村里成立种养合作社,统一生产销售,种植香芋240亩,对接湘南香芋产业带;年出笼土鸡1.1万羽,全村贫困户3年内全部脱贫,村集体经济也每年有了4万元收入。

        按照省委、省政府部署,发展精细农业,“一县一特”布局,每个贫困县重点扶持一个特色主导产业。全省重点打造粮食、生猪、蔬菜、茶叶、油料、水产、水果、中药材、南竹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。

        近3年,省农业农村厅又探索推广“四带四推”,第一条就是以优势产业带动扶贫产业,推进产业精准培育,促进扶贫产业融入千亿产业大布局。

        从“四跟四走”到“四带四推”,产业扶贫模式不断创新,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。至今年7月,全省创建产业扶贫基地5.3万余个,初步形成“四带八片五十六个基地”的格局。

环环增效,扶贫产业可持续

        贫困户融入产业,基地上规模,如何确保理想的收益?

        从以往来看,贫困地区山多地少,生产经营分散,发展产业成本高、效益差。各地都扶持过一些产业,但帮扶工作队一撤,产业项目往往陷入困境。

        为了解决效益不高的问题,各级各部门在产业扶贫中形成共识:避免生产“大路货”,产品销售告别“原字号”,千方百计提升效益。

        怀化山区有种油菜的传统。如今,农民种植油菜,不仅菜籽榨油,抽薹期采摘一季菜薹,花期引来游客观赏,一亩油菜纯收入从300元增加到1300元。通道侗族自治县依托16个帮扶合作社,带动3748个贫困户,打造10万亩油菜“花海”,依靠“美丽经济”战胜贫困。

        围绕主导产业,各贫困县引进、扶持龙头企业,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。在石门县壶瓶山区,300多个贫困户跟着湘佳牧业养土鸡,一只土鸡分割成几十个产品,冷鲜供应国内大超市,实现效益翻番,深山飞出“金凤凰”。
 

相关推荐